OKX Exchange - OKX Derivatives Exchange(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未来十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以为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紧紧抓住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准确把握我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科技发展动向,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顺应历史潮流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的迫切要求,着力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根据《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发〔2006〕4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5〕44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宁政发〔2006〕53号)确定的任务和要求,编制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未来五年我区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作为指导未来我区科技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当今世界,随着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竞争愈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愈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实现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愈益依靠于科技支撑。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跨越,将会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引起人类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经济发展观的转变,加快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导致世界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核心是科技竞争,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面对科技发展的潮流,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无不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国家战略,把大幅度增加科技发展特别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作为公共战略性投资,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新世纪伊始,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为我国科技发展带来的重要战略机遇和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家现实发展和长远利益的需要,把握世界科技革命的趋势,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力争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是解决当前和未来发展重大问题的根本手段,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动力。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富强繁荣的必由之路。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初步形成。建成了钽铌特种材料、经济林木种苗快繁等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以及4个地方重点实验室、8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自治区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到160余家。初步形成了以公益性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企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生产力促进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科技信息服务、专利服务机构等为主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全区共取得自治区级科技成果688项,有360项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其中枸杞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申请专利2275项,超过前15年的总和;科技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网络建设初具规模;在国家工程院院士、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主知识产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5个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9.3%%。
———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工业领域,以创新和产业化为导向,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钽铌铍及制品生产技术居世界三强之一,高纯度石灰氮、双氰胺、盐酸四环素等生产技术和机床柔性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铝冶炼、煤质活性炭、特种石膏开发等生产技术居国内领先地位。农业领域,在动植物优良新品种选育、病虫害综合防治、减灾预测预报、农业节水等方面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出120多个特色优势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审定农作物新品种120个,选育优良牧草新品种9个、林木良种12个,蔬菜品种发展到100余种,水产品扩展到8个类型20多个品种;引进优质肉牛、奶牛、肉羊新品种20多个;全区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农业新技术推广覆盖率超过75%%,畜禽改良率达到90%%以上。社会发展领域,重大疾病和突发传染病的防治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取得重大进展。
“十五”期间,我区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来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低,成果转化率不高;缺乏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一些弊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市场、技术、人才、资金等外部环境的巨大竞争压力,在更深层次上面临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制约,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强科技发展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努力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是我区科技工作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着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和提高质量效益的双重任务,面临着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双重使命,面临着扩大内需和开拓国际市场的双重要求。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和优化升级;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未来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在一些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取得重点突破;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必须依靠社会公益技术进步,大幅度提高公共科技的供给能力。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坚持自主创新,扎实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宁夏,是实现我区建设小康目标的必由之路。
发展思路:1.以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引进与开发煤液化以及煤气化、煤化工等转化技术和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系统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清洁的火力、风力发电和电力输配技术,先进高效安全的煤炭开采技术。2.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努力攻克主要耗能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废渣尾气余热综合利用技术,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降耗生产技术。3.大幅提高电石及其产业链的生产技术水平,努力开发电石深加工产品,促使电石产业链产品不断向高端高附加值方向延伸,为我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早日达标,推动能源化工领域的产业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重点开发设计网络环境下复合、高速、智能、精密的高性能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和数控珩磨机床、异型曲面精加工技术、立卧式转换技术、工业设计技术、特定零部件最优化加工生产成线技术;重点研制全自动、长距离、长寿命、超重型的矿山输送机械、薄层矿山输送机械、软启动及机尾自动伸缩技术、大型矿用减速器齿轮强化处理及齿轮材料制备工艺技术、薄层采矿机械自动控制技术、大吨位起重机械四部件合一结构设计技术、动轴轮系行星差动减速器技术以及大功率大容量风力发电设备。
确定重大科技专项的原则:一是紧密结合我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培育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特色优势产业;二是突出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三是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四是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按照上述原则,确定煤炭资源转化专项、枸杞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项等15个重大科技专项,涉及能源化工、新材料、信息、生物、资源利用和特色农业等领域。
任务:针对我区产业特点,以解决冶金、电力、煤炭、石化、建材、造纸、发酵、马铃薯加工中的“三废”污染和余热回收难题为重点,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形成一批集成创新成果,并推广应用。开展煤矸石、粉煤灰、双氰胺废渣、镁渣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和集成应用,集成开发和推广铁合金、电石矿热炉烟气治理、余热利用及节能生产、焦化厂部分荒煤气的利用、精细化工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废水处理回收利用和碳化硅产业节能生产等技术,延长产品链,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废弃物污染,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任务:开展铝电解先进工艺制备技术及高端产品研究,着力攻克大型预焙电解槽综合成套技术、预焙阳极焙烧技术、综合提高电解槽寿命技术、超高功率变电整流技术、电解槽智能模糊控制技术和铝产品深加工工艺技术;形成一条年产5-10万吨的铝合金及板带材连铸连轧生产线。开展清洁镁合金生产技术及产业化开发,重点攻克蓄热式燃烧技术在镁还原工段上的应用、废焦炉煤气在炼镁过程中的集中处理和使用、废镁回收、还原渣综合利用、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和管理等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显著提升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目标:围绕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节水,开展农业灌溉技术、水污染防治、工业重复水利用和生活节水技术等重大问题研究,加强水资源科学管理。灌区农业亩均灌溉定额由509立方米下降到455立方米,单方水粮食生产量由0、6公斤提高到1公斤;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350立方米降到256立方米,工业重复水利用率达到60%;城市污水的有效处理率达到30%以上。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任务:开展工业、农业和不同地域之间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研究;开展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的区域精准农业建设研究与示范,充分发挥农业节水潜力,深入研究主要农作物及其不同品种、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规律,研究灌溉农业的节水技术及节水栽培、农田覆盖、化学调控等农业节水与管理技术,示范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小畦灌溉、喷灌、滴灌、微灌、管灌等节水技术,提高水分的生产效率。引进开发生物发酵、造纸、纺织、钢铁及石化等行业节水和废水回收利用技术应用和推广。加强城市节水新技术和污水资源化的新技术研究和设备产业化。开展水权有偿转让制度建设及水市场研究,探索建立市场经济环境下节水型社会的长效机制。
目标:培育出优质、抗逆性强的果用新品种(系)1-2个,菜用枸杞新品种(系)1-2个;引进筛选出枸杞病虫害生物农药5种,建立以生物农药和天敌利用为主的枸杞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研究提出经济平衡施肥技术规程和2种枸杞专用肥,农药和化肥施用量降低30%;研究开发出2-3个适于不同规模的枸杞太阳能制干装置、设备和配套生产工艺,制干成本控制在1、2元/公斤以下,开发枸杞干果精选机械;开发枸杞保健品、功能食品及新药10个;建立绿色和有机枸杞生产加工技术体系,制定不同区域枸杞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药用枸杞生产技术管理规范(GAP)和标准操作规程(SOP)。
任务:利用航天育种、生物工程辅助育种和常规杂交育种技术,开展枸杞种植资源保护开发和综合利用及专用品种定向培育;开展枸杞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宁南山区枸杞节水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枸杞饮料、功能食品、保健食品、新药创制等的技术研究与生产工艺的开发;集成创新优良品种、枸杞量化修剪、平衡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预测预报和农业-生物-化学立体无害化综合防治及制干、精选机械等技术,建立枸杞现代化生产技术体系,建立1万亩示范基地,带动我区枸杞产量和质量提高,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目标:培育出舍饲养殖的优质肉用羊新品种(系),建立宁南山区优质肉牛良种选育基础牛群,提出优化的优质肉羊、肉牛杂交改良技术路线。建立优质牛羊健康养殖和肉羊繁育分离技术体系,改良牛头均增值500元;育肥羔羊断乳前平均日增重250克以上,育肥期日增重200克,6-8月龄育肥羔羊活重达到36千克,胴体重18千克;提高滩羊繁殖率和养殖效益,实现一年两产,一产多胎,繁殖率达130-200%,只均增收50元。建立优质滩羊肉分级标准和冷鲜肉加工技术标准,开发清线个。制定肉牛肉羊舍饲、高效养殖和防疫、饲草料加工、贮藏技术标准。建立完善适合不同区域的牛羊肉产业发展模式和配套技术。
任务:开展灌区舍饲养殖肉羊新品种选育,宁夏滩羊保护与合理开发和本品种选育;开展“肉羊分户饲养繁殖、羔羊集中育肥”高效养殖模式和机制研究与示范;加快适于不同饲养方式的优化肉羊三元杂交改良技术体系和饲养技术推广,加快优质肉牛杂交改良及高效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开发宁南山区多元化饲草料生产技术体系和饲草料贮藏加工调制技术;开展牛、羊重大疫病防控和快速诊断及疫苗研发;开发高档牛羊肉加工处理技术和优质牛羊肉产品;引进与开发牛、羊副产品的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粪便处理技术;建立自治区肉牛、肉羊产业现代农业园区。
目标:建立优质良种奶牛核心群和奶牛数据中心及奶牛遗传性能评估体系;建立性别控制和性控胚胎生产技术体系,胚胎性别鉴定准确率达到95%以上,鲜胚受胎率达到40%以上,冷冻胚胎受胎率达到35%以上;制定高产奶牛分段饲养和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规程;建立宁夏奶牛养殖园区主要疫病早期诊断防治、监测技术体系,制定主要疫病防治技术规程,主要疫病发病率控制在10%以内,死亡率控制在3%以下;建立奶牛养殖园区信息化管理技术模式,实现成年母牛年均产奶量达7500-8000公斤。建立完善宁夏农区奶产业生产技术体系,为我区奶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支撑。
任务:开展奶牛性别控制胚胎移植、性别控制冷冻人工受精示范和胚胎性别鉴定、奶牛超数排卵等高产奶牛良种快繁技术研究;引进全混合日粮加工机械,结合饲草料综合加工利用研究,研究开发高产奶牛分段饲养和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制定配套管理技术标准;开展奶牛重大疫病早期诊断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集成示范奶牛群生产性能测定、体型线性鉴定技术、性控繁育技术及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建立宁夏农区奶牛养殖园区生产管理模式。
目标:引进筛选2-3个优质抗寒砧木和1-2个优良抗冻品种,制定无病毒苗木繁育技术标准,建立品种园和无毒苗木快繁采穗圃;制定细化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区划;研究建立酿酒葡萄亩产1000公斤的优质高效均衡生产技术体系,制定低产园改造技术方案;完善宁夏酿酒葡萄高产优质抗冻栽培技术规程;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网,制定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提出酿酒葡萄生态建园模式及快速培肥配套技术;建立优质葡萄酒生产技术规程和等级划分标准,筛选出地方风味发酵酵母2-3个。建立500亩节水生态科技示范园。建立现代酿酒葡萄产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
任务:针对贺兰山东麓土壤和生态环境特点,开展抗寒砧木引进和适宜优质品种引进筛选及优质苗木无毒化快繁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不同气象和土壤条件与优质酿酒葡萄生产综合评价的研究,开展酿酒葡萄冻害防治的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葡萄园生态建园模式及沙荒地快速培肥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酿酒葡萄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加大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开展宁夏优质葡萄酒酿造工艺和质量监测评价研究及地方风味发酵酵母筛选,开展葡萄酒生产技术规程和等级划分标准的研究,在自治区酿酒葡萄产业现代农业园区中开展集成示范。
目标:选育出优质、耐贮藏、早熟的长枣新品系2-5个,中宁圆枣新品系1-2个;建立红枣矮化密植、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体系和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建立优良苗木繁育基地700亩,采穗圃300亩,年产优质苗木240万株;开发红枣保鲜技术及工艺和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出枣果保鲜剂和气调剂配方,枣果保鲜期达40-60天以上,贮藏期90天-120天,好果率80%以上;建立灵武长枣优质高产示范园500亩,三年生枣树亩产150公斤,盛果期亩产2000公斤。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新时期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保障。要在支持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上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支持企业以各种形式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国有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考核办法,推动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要大力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通过建立机制,创建环境、激发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在学科建设中要结合宁夏实际、突出地方特色,以“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保证重点”为指导,严格遵循科学规律。结合现有学科实际,集中力量形成若干特色品牌学科,使其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带动和促进自治区学科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要在已有重点学科中,选择有发展前景、潜在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基础条件好的学科,以科研基地、硕士学位点、博士学位点为载体,重点培育若干品牌学科。争取经过几年不断努力提高为自治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深化和完善科研体制改革,按照自治区赋予不同类型科研院所的职责定位,立足我区科技创新的优势和潜力,要加大对宁夏农林科学院等公益类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的投入,在人均事业费、基础设施、实验条件、科研经费与人员培训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解决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形成服务于自治区目标的公益性创新能力;要继续加强对转制后的科研院所的扶持,鼓励其参与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技攻关专项的招投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开展自主创新,推动其成为创新型科技企业。
重点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性服务平台建设、面向中小型科技企业的科技型孵化器建设和技术优势明显、工程化、产业化效益显著的自治区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条件手段,提高中介服务水平。要重视加强技术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和机制。在信息、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构建有效的技术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社团在科技中介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重点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平台、技术成果与产权交易平台、专利服务平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专业性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相关机构的条件水平和服务能力,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扩散提供支撑。促进面向中小型科技企业的科技型孵化器建设,以自治区国家级科技型孵化器为重点,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条件手段,提高孵化功能和服务水平。围绕技术优势明显、工程化、产业化效益显著的自治区级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增强其工程化试验条件和装备水平,提高对行业的技术扩散、辐射能力,带动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技术开发水平的提高。
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建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紧密合作的创新型人才基地,依托国家和自治区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培育和凝聚一大批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汇聚若干学科带头人和高素质科技领军人才,选拔和造就一批科技管理专家和科技服务人才,加速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科技创新队伍。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和引进国内外人才并重,加强引进人才和智力工作,加大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公开招聘力度,重点科研机构的学术带头人、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其他高级科研岗位,逐步面向国内外招聘。建立和完善“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人才创业园地,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到宁创业,实施企业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队伍。
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形成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逐步建立科学分类和动态管理的职称体系,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重在社会、业内认可的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使用机制和“个人自主申报、业绩公开评价、单位择优聘用、政府监督指导”的职称工作运行机制。实行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推进知识产权资本化。健全和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科技奖励评审机制,加大政府奖励力度和范围,鼓励社会力量和用人单位设立各种奖励。逐步改善高层次科技人员的生活和居住条件,制定优惠的养老、医疗等政策,初步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涌现与成长的体制机制。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强化“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认真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机制和组织机制,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好科教兴宁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的高度出发,加强和改善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切实把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确保建设创新型宁夏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成立自治区自主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科技工作和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市县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完善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强化政府的科技宏观管理能力,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管理职能,大力支持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切实加强对自主创新的宏观指导、综合协调和具体落实,形成党委、政府统一管理,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社会各方面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调推进的“大科技”、“大创新”、“大发展”格局。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科学、用科学,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用创新的方法推动工作。
坚持把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作为政府引导和推动科技发展的关键,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精神,根据规划实施进展和实际需要,陆续出台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有利于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政策,抓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使科技政策与产业、金融、财税等经济政策相互协调、紧密结合,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坚持把对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筹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建立自治区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增强政府投资力度,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确保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十一五”末,区本级、地市级、县区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达到4%、2%、1%。积极组织区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多渠道争取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和专项资金的支持。运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贴息担保和税收优惠等综合措施,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争取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的支持,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创新事业,推动创业风险投资事业发展,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保障。到2010年,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型企业、自治区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研发中心所在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2%、3%、5%以上。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公正公开为核心,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权责明确、定位清晰、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自治区科技计划体系和“公正、公开、规范、高效”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调整和完善科技计划结构,建立“2+2”科技计划体系,即:科技攻关、环境与能力建设两个主体计划和成果转化、应用基础研究两个引导计划。科技攻关计划侧重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环境与能力建设计划以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成果转化计划突出成果产业化和企业技术创新,应用基础研究计划注重围绕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原始性创新。建立知识产权激励机制,把知识产权产出作为科技评价的重要指标。
加强科学普及,营造全区干部群众热爱科学、关注创新、参与科技进步的社会文化氛围。强化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领导,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6〕7号)精神,建立科普事业良性运行机制。组织实施科普建设工程,鼓励全社会兴办科普公益事业,多方筹措资金,支持科普活动开展。各级政府要保证和逐步加大对科普经费的投入。到2010年,全区、川区市县和山区市县人均科普经费分别达到0.5、0.6和0.3元以上。把公共科技文化设施建设列入城市基础建设计划,重大科技计划中设立一定比例经费用于建设和完善科普活动设施、开展科普研究。充分发挥科技评价和科技奖励在推动自主创新中的导向作用,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提高全民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激发人们的创新积极性和潜能,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创新文化氛围。
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成效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各地各部门要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实际,研究和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实施规划的具体措施;各行业要从各自的发展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科技发展计划,形成全区上下贯通、协调一致的工作推进机制。要把责任制考核延伸到市县有关部门、企业和科技单位,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确保目标到人、措施具体、考核有力,充分调动各方面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治区科技管理、发展改革、财政等综合管理部门要紧密配合,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行业和区域科技计划的协调和分类指导,共同推动《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调整机制,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根据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以及我区经济社会需求的新变化,对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作必要的调整,滚动实施。